0%

我对小程序的一些看法

2016年9月22日,微信捣鼓了一年的应用号对部分开发者账号推送内测邀请,并暂时定名为“小程序”。2017年1月9日,“小程序”由暂定名落地为正式名,正式上线。这篇文章本来是在去年9月22日小程序推内测时写的,写了一半。今天补全,补成一篇对于小程序我的一些看法吧。也是我2017年第一篇博文,以非技术类文章开篇,可见我的懒惰。

9月22日,小程序推送内测,作为一种新兴的开发方向,在互联网圈子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对程序猿来说,又有一个新的开发方向要涉猎了,好(F)开(U)心(C)吆(K)!好比这些火起来的语言技术:swift、React Native、Weex、php、Python、h5、js、Go……程序猿真是学无止境,怪不得都想要有几年开发经验的程序员,这些技术没有几年哪涉猎的过来啊!

吐槽归吐槽,作为一个好奇心极重的程序猿,对于新出的技术,还是想大致了解一下“小程序”到底是个什么玩意,万一以后做这方面的开发,这篇文字也算是探路石了。

2017年1月9日,小程序正式上线。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挑的这个日子也颇有深意,十年前的1月9日乔布斯发布了第一款iPhone,彻底颠覆了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市场。不知道微信是不是打算革命移动应用市场,将中国现在第一大应用推向AppStore的行列。“我是一个应用,但我不甘心只做一个应用。”估计这就是微信的心里话。

小程序定位是O2O,主攻线上与线下的连接。扫描二维码是小程序的主要入口。以二维码为O2O的连接媒介,以不用安装下载用完即走的轻便迅速,来弥补普通APP庞杂冗余的短板。在Apple和Google垄断移动应用市场的环境下,微信以小程序走线下启动这条路,想在移动应用市场分一杯羹。

小程序的线上入口比较深,需要搜索小程序全名(腾讯系的小程序支持模糊搜索),访问过小程序,才会在“发现”模块出现“小程序”一栏,里面是访问过的小程序记录,并非小程序市场。有人吐槽这是为了防止AppStore审核人员发现,对微信来说,以这种方式规避审核太弱智了吧。我想这并非为了规避审核,而是防止“微信推出小程序应用市场”的概念出现。微信在推出小程序之前估计已经和Apple和Google达成协议:我们不会抢占两位大哥应用市场的利润,我们只做个线下推广的小程序,就如同电线杆贴小广告,不会做应用市场,市场老大依旧是您二位,两位大哥高抬贵手给口吃的。

微信内不支持模糊搜索小程序,这也是对“小程序应用市场”概念的抑制。应用市场最重要的是能展示应用和快速搜索到应用。“小程序”模块既不能展示未使用过的应用,也不支持模糊搜索快速搜到应用,这便完全遏制了“小程序”模块是应用市场的概念。而且有模糊搜索就容易出现竞价排名,就有了应用市场的概念,微信明显意不在应用市场(或者说目前不敢有意此处),而是只想踏足线下入口这片领域。这估计也是微信对Apple和Google两位大哥的宣誓明志。

微信明言不推出小程序市场,如果推出小程序市场无疑是跟AppStore、谷歌应用市场宣战了,因为那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争夺,两位大哥斩杀小弟估计也决不会手软。其实微信也知道,即使我不推出小程序市场,也会有一大群的跟屁虫替我推出。果不其然,1月9日当天就出现了一大批小程序市场,对此微信做了第二次宣誓明志,无法识别图片二维码打开小程序,只能扫码进入。如此一来,小程序应用市场的存在意义就如同小程序名称列表一样了。

除了不能模糊搜索,微信小程序还不能分享到朋友圈,只能转发给好友,这便遏制了爆炸式传播的路径。一键朋友圈分享所产生的推广力度,岂是一个好友一个好友的转发所能比拟的?微信重申主打扫码启动小程序,无需安装,用完即走,我们不提供市场和推广,我们只是小程序的审核者和搬运工。既想抢大哥的蛋糕吃,又要防止被大哥揍,微信不得不煞费苦心,剑走偏锋式的开辟一条新径。

对于小程序的未来,有人看好,有人不看好,有人看热闹,有人在观望。毫无疑问的是,小程序是2017年互联网界的第一个大新闻。

小程序开发成本低,又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量。能火起来是肯定的,但能火到什么程度是大家最关心的。有人说能火到把原生应用都挤死,iOS和Android工程师都回家养猪吧。也有人说Apple和Google不会允许小程序太火,火到这种程度之前就会把微信干掉,依托微信的公司都等死吧。

这两种都太极端了,悬在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什么时候斩下,Apple、Google、微信他们自己比谁都清楚。他们不清楚的是看不见的那股异军突起,《腾讯传》里KK对马化腾说:“即将灭掉你的那个人,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。”就好比当年强盛的诺基亚和symbian,不是被竞争对手摩托罗拉打败,而是死在iPhone的Android的崛起。统一三国的不是魏蜀吴,而是司马氏。

到底要不要开发小程序?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互联网世界波谲云诡、变幻莫测,好不容易出现了一列必火的快车,再不赶紧上车,等老司机开车了,就赶不上第一批红利了。就是那句话:等你想吃的时候,屎都凉了。也有人说小程序能承载的东西太少了,又依托于微信,自己对产品的掌控力弱化,何必降低自己原生应用的活跃量给微信加流量呢?这是另一句话: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热脸去捂暖别人的冷屁股呢?

各有各的说法,各有各的道理。那我他妈的到底要不要推出小程序呢?

其实根据小程序的O2O定位,可以大致研究研究自己公司到底适不适合推出小程序。我认为,小程序适用于固定地点、用户非日常刚需、偶尔使用的低频应用。比如:进店线上点餐、某个景点介绍和路线、某个商店的线上商城、某个学校的官宣。通俗解释就是:我不经常用,但用起来又比较着急,别让我下载APP注册账号,让我一扫立刻用到。就好比擦腚纸,要用的时候从旁边厕纸盒一抽即可,要是先让我解厕纸盒的密码锁,我不得疯了啊!用完之后随水冲走。用时一抽,用完一冲,也用带着占用口袋空间,太方便了。(这个比喻没有贬低小程序的意思,我实在是想不到比这个更恰当的比喻了)

如果是高频率使用的应用,还是原生应用适合。比如:日历。我要看个日历,直接右划看widget即可,连解锁都不用。让我解锁,打开微信,点到小程序,看日历,那也得疯了。还有如果只是偶尔定一次餐,点小程序订餐即可,不用专门下个APP。但如果我是天天加班订餐,我还是习惯用原生APP。

作为用户角度,哪个方便我用哪个,用户体验是能留住我的唯一手段,谁能让我爽,我就喜欢谁。有人在微博上说:我已经卸载了美团外卖和猫眼APP了。小程序里的美团外面和猫眼APP完全可以满足用户订餐和买电影票的需求,用户毫不留恋原生APP,删除卸载。对于美团和猫眼来说这种消息不知是好是坏,自己原生应用的用户活跃量硬生生被微信小程序剥夺了一部分,用自己的用户贡献了微信的流量。比较来说滴滴就比较聪明,滴滴出行只能打快车,用户要是想打顺风车、小巴还是得去APP。

作为程序员,公司要我做哪个就得做哪个,管你小程序是一波红利还是一撮泡沫。“小猿呀,明天小程序要上线,今天加加班,搞定它,相信你吆。” “哦……” 同事们都下班了,我翻开微信公众平台的小程序,开始看第一篇“简易教程”,开始踩坑之旅。作为程序员,小程序还是需要看看的,毕竟是今年的第一波技术浪潮,虽然后面一浪接着一浪,别第一浪就拍死了,死在第二浪会好看点。

本文纯属是我对微信小程序的一些看法,如有偏差,欢迎拍砖吐槽。

打赏作者一杯咖啡